政大中文影展:你不是一個人憂鬱

吳夏
7 min readMay 27, 2018

--

連兩年都買五張票,不知道明年的我會不會還是繼續進行一樣的瘋狂行徑,可是明年如果在同樣的時間購票的話應該就不太可能了啦。

為大家送上美麗的主視覺Banner(來源:影展粉專

今年的片單很厲害,所以看一看沒什麼太猶豫就買下手,其實片單第一次放出來的時候我還打算全看的?總之26號全看,27號看了《茉莉的最後一天》,今天早上自然醒時有認真思考要不要起床衝去現場買《沈沒之島》,但就,對,床還是比較吸引人一點。(導致我差點遲到)(就搭計程車)

有在IG上面講了一下對於看的片子的短感想,為了要刷存在感,想想還是放來FB好了,順便讚賞一下辦出這場影展的大家。《囚》的部分因為是二刷,這次二刷的狀態基本上沒有變,就是「這部片超爆炸好看如果明年紀錄片影展有上、馬莉有來映後,我就手刀三刷沒問題」,總之我不特別寫想法了,大家可以移駕到上次有寫過的部分觀看。

《唬爛三小》

真的就是在唬爛(欸不是),整部片我看完第一個感想就是幹話錄,可是是很有fu的那種。全片以導演阿堯對著出國的「阿傑」聊起同學們的近況作為主幹,記錄一群高中同學各自面臨著人生的不同處境,從當兵、就業、談感情、欠錢、跑路、自殺未遂等等,幾乎什麼事情都用幹話穿插在一起。還有他們最常去的泡沫紅茶店,是貫穿全片的地景;這真是我非常有共鳴的橋段,因為我小時候也總是在泡沫紅茶店,可惜不是講幹話,而是寫功課。

從1999年拍到2005年,現在看來已經很有時代感了(怎麼有點悲傷),我很喜歡這部雖然私密,卻也相當坦然的紀錄片。日子儘管苦,幸好我們還有一群講幹話的朋友,在你得意的時候陪你一起爽快,失意的時候還會先笑你再把你扶起來,這樣的情感真是讓人動容。直到最後,導演才突然切出關於「阿傑」的事情作為收尾,把主題從記錄日常又拉升到了悼亡的層次,這個結尾真的殺得我措手不及甚至差點眼淚就掉下來。人與事物的凋亡總讓人悲傷,大概也是開始到了會擔心誰突然離世的年紀,總覺得這橋段特有感,把前頭所有幹話帶來的歡笑都收攏成了無奈。

也無怪乎導演的友人們會想要收藏這片DVD,就算不是被拍攝的對象,或許仍然覺得,從觀影的過程裡會找到那段時光的影子吧。連完全身為局外人的我都能因此感動,身處其中的人們,恐怕更會珍惜這段難得的影像。

《印樣白冷圳》

這兩部接著看,完全不知道應該要帶什麼表情欸。

所有談到這部片的場合裡,阿堯導演都講好幾次這是一部非常不一樣的記錄片,看完真的是,哇,真的很不一樣。作為台中人,算是去過幾次新社看花海,但終究是個市區人、完全不知道白冷圳何在,是因為這部片才知道原來有這樣一個水圳,在日治時期由磯田謙雄運用「倒虹吸管」原理興建,灌溉了整個新社台地並作為當地所有農務、日常用水來源,靜靜流淌九十年。與台中市政府合作,除了本片外還有其他相關的出版品配合,希望藉由各種不同形式的文本(文獻資料、地圖、紀錄片……)讓大家更了解這個水圳。

好,切入重點。本片完全沒有旁白,少數的字幕就只有幾張字卡,其他的都是白冷圳、大甲溪與新社的地景。正如導演所說,這是一部「大甲溪的公路電影」,從追溯水圳源頭開始,到溪水孕育出的所有農產被送往台北市,每個片段的拍攝都是「讓水自己說故事」!也因此,《印樣白冷圳》真的值得進影院仔細地看,唯有處在黑暗而寧靜的空間裡,才有辦法仔細品味每個鏡頭下的溪水樣貌、流潺的聲響。

不過真的很容易睡著,嗯。而且我這天只睡快五個小時,整個累趴。若你是個喜歡放空的人,或許就很適合這部片,可以讓大甲溪與白冷圳陪你走一段100多分鐘的旅程。

《大世界》

我明白劉健有自己想要諷諭的事情,這部片子的英文名 “Have a Nice Day” 搭配電影劇情本身就是一個荒謬至極的諷刺,一連串為了追回被盜的一百萬(RMB)公款而發生的所有「爛事情」,一群處於社會邊緣的人物、用近乎瘋狂的態度追逐那筆錢,都在在顯示整部片的荒唐與幽默。尤其,當舞台發生在高速發展中的泱泱大中國,就更有那份「什麼鬼!」的感覺。

但我,真的、只想說,我到底看了三小。這句話可以是稱讚,也可以是,字面上的那個意義。《大世界》有很強烈的個人風格,從畫風開始,到劇情的鋪排、配樂的使用,這些風格讓作品飽滿,卻也讓人需要點時間適應。就我來說的話,那些過度誇張的意外衝突、尷尬出戲的配音(尤其是劉叔啊啊啊啊)、跳躍式的剪接與拼湊(像是〈我愛香格里拉〉……),都讓我有種,似乎是荒唐過了頭,就變得無法被理解。不過整部片還是有喜歡的地方,像是瘦皮的「我只是路過」,以及「三種自由(菜市場、超市、網購)」,是真的會教人會心一笑,挺讚的。

也有看到對這部片評價很高的朋友,我可能真的就是不適合,或者、嗑得還不夠多。所以在此,送上BIOS Monthly去年登的劉健專訪,給大家看看了。

《茉莉的最後一天》

公視電視電影系列影集、改編自吳曉樂同名書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其中一部。上次很可惜沒看到《必須過動》,這次就,二話不說買下來。

劇情非常普通,就是我們總會看見的那種故事──四人家庭,姊姊茉莉優秀、妹妹可莉愛玩,爸爸始終站在局外、媽媽強烈地控制小孩(還在家裡裝監視器),然後,優秀的姊姊在一個晚上就這麼在妹妹眼前跳樓自殺了。痛苦的母親亟欲想知道為什麼「這麼乖的孩子」會走上絕路,用盡各種方法,最後找上了正在開發能夠探索他人記憶的儀器、朋友的孩子,(我認為完全必須重修學術研究倫理的)志雄。在這段探索茉莉記憶的過程裡,母親同時被自己的悲傷追著跑,也知道了孩子之所以痛苦的原因,並且在最後與之和解(儘管一切都來不及了)。

普通到讓我不禁感慨,是否正是因為所有被家長控制著的孩子都有著相似的不幸,於是當我們必須將這個議題搬上檯面談時,說詞總是類似。儘管如此,《茉莉》仍然因為演員挺好的演出張力、以及幾幕別出心裁的表現手法讓人不那麼覺得無趣,整體氣氛的塑造也有足夠壓抑、痛苦的氛圍,至少我在觀影過程中真的時不時感到想吐,然後很想大罵媽媽(欸)。在看的時候也有些感慨和無奈,像是當劇中的母親說出「就是她(茉莉)寫這些破小說才會死的」、「原來文學會這樣殺死我的女兒」、「妳如果想讀中文系妳試試看」,我真的,一邊慶幸自己的幸運,一邊感到深深的難過啊。畢竟我是一個被文學拯救無數次的孩子。我相信茉莉也是吧。我確實不覺得文學有多偉大,但終究,它就像每個不同的興趣──畫畫啊看電影啊看漫畫啊──給了我們一個逃逸的空間,能夠短暫地不顧一切,能夠獲得一處角落得以正常地呼吸。而變質的教育不停地扼殺我們尋找救命索的機會,簡直荒唐。

除此之外,母親一直一直強調著的「我是放棄了多少來養育你們」這個概念,其實也帶出了這部片的另一個議題(雖然為了聚焦在親子上面並未深入)——女人與母職的困境。留美碩士的她放棄所有大好前程,於是生命中可掌控的所有都成為了兩個孩子,要她放棄「控制孩子」,本身就是剝奪她的存在意義吧?就這個觀點來看,不論是孩子還是母親,都是十分悲哀的。她每次的控訴,其實也同時是在控訴這個要求女性放棄一切投入家庭的社會啊。

是部中規中矩的好電影,不過,也有個讓我從頭出戲到尾的地方。就是,從一樓跟臥房觀察茉莉家感覺是不同的,尤其是高度上,最初在看的時候以為他們是透天厝或平房,茉莉跳樓時又覺得好像是超高大樓,結果我就,因此一直出戲到最後了。

然後我討厭和解結局,最討厭了。可是也就像編劇映後說的那樣,作為影視作品,或許我們還是可以給它留下一點點的希望。

一鼓作氣打完它,假裝躺在草稿匣的金馬奇幻影展心得不存在。

整體來說,以影片而言是覺得很不錯的一年,挑片的邏輯上也有一個明顯的脈絡,雖然我一直開玩笑說今年根本就是政大中文紀錄片影展(好啦,還是有兩部劇情片的)(只是還是覺得很有趣)。

希望政大中文影展能一年比一年更好!

--

--

吳夏
吳夏

Written by 吳夏

百合花叢中的小社畜,在遊戲業裡建構世界。讀文學,看動漫,玩遊戲,進劇場,流連影院。想不透該走往何方,於是寫寫東西,聊以自娛。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