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女性影展筆記(一):非一般酷兒想像短片集

吳夏
11 min readOct 14, 2017

--

本文所有圖片,皆取自2017台灣女性影展官網

每年九月底至十一月初,幾乎已成台灣各大影展廝殺的戰場,今年自然也不例外。售票的諸如民族誌影展動畫影展(台中)女性影展當代敘事影展酷兒影展金馬影展,免費的也有關渡動畫節勞工影展等等,如果是常跑影展的好朋友,這一個多月的時間大概就是噴錢噴不完。

今年女影的主題是 「與羈絆/伴共舞 Rave in Peace」,用聯繫和共舞,取代競爭。

幸好個人對電影的喜好還能用理性控制,刪刪減減之後,我總共會看四場女影的片子,分別是:10/14《非一般酷兒想像短片集》、10/15《必殺絕招愛上妳》、10/17《女兵的中場戰事》跟10/22《咫尺天堂》。遺珠之憾是因為有工讀而不能看(但買票了)的《林北小舞》跟買不到票的《卡爾梅克的海鷗》。不意外的話,應該每部都會簡單寫個小筆記,大家也不用太期待,可能也不是什麼很有營養的東西LOL。

那麼,就來進入今天的主題──《非一般酷兒想像短片集》吧。

短片集所屬的主題是「非一般酷兒想像」(講廢話),是女影每年必備的酷兒專題。今年在選片上挑了不少有趣的題材,例如鄭淑麗兩部科幻作品《I.K.U.》《體液∅》,興許會是最「非一般」的兩部片;或是討論以色列粉紅清洗(Pink Wash)的紀錄片《彩虹國度的真相》,美國非白人拉子愛情劇《必殺絕招愛上妳》等等,能夠一定程度地開展「多元性別電影」的界線。不過,大概是因為長片的特色太強烈,這次要介紹的短片集,我自己覺得並沒有「非一般」到哪兒去XD,但當然也是各有千秋。

這場共有四部短片,其中兩部約十多分鐘、另兩部約二十多分鐘,有一部動畫紀錄片跟三部劇情片,接下來我會分別聊聊。除此之外,10/18短片集還有一個場次,若有興趣的人,也可以買票進場哦。

短片集的第一部是《去留一念間(Half a Life),英文片名則是出自於紀伯倫的詩作。原詩相當長,值得一看,大家可以自行Google。

一位埃及男同志青年,闡述他如何從一個政治冷感的人,因為目睹了在大街上堂皇發生的恐同事件,而投入埃及的人權運動,並簡單提及了他對於埃及這個國家的矛盾情緒。雖然同性戀在埃及並不是非法,但社會的風氣普遍還是有嚴重的歧視,警察更有偏頗執法的狀況;也正是這樣的不公平,讓男子決意投身運動,同時實際參與了2011年「阿拉伯之春」以及對獨裁者穆巴拉克的反抗浪潮。他的身分(男同志、運動者)讓他在埃及必須處處留心,以免隨時遭到迫害;然而,他也坦言:「離開埃及或許可以過得更好,但這裡的人使我感到安適自在。」這個國家竟同時給了他恐懼與安適,教人不知所措,卻也讓他能夠相信,黑暗之後必有曙光。

《去留一念間》的畫風簡練,分鏡流暢,我也尤其喜歡這幕(感謝女影剛好提供了這一幕截圖):河與城市與自身的影像疊合,生命的根源在此,亦將於此繼續成長茁壯。

看《去留一念間》的時候,我感到滿強烈的既視感。當然,在台灣與在埃及所遭遇到的事情絕對不是能夠類比,卻還是不免會在觀影過程裡默默地對照了起來。318以降,同樣「開眼」的我,大概就跟片中的主角一樣吧──投入心力在某些事情上面,相信能夠改變點什麼。隨之而來的,就是另一種看法:「既然台灣這麼爛,幹麻不離開。」姑且不論離不離開根本不是自己決定就好的事,我個人認為,這樣的說法其實相當不負責任。

即便換了個執政者也從來沒有好到哪兒去,我們還是遇到拖延民法修正、與資本家靠攏、不肯正視原住民族權益、擺爛轉型正義……(以下略)的政府,爛得要命;卻大概正是因為太爛了,不想看著台灣就這麼爛下去,所以才更不願走。走了,就什麼都沒了,不會有機會看見慢慢好轉的島國,不會有機會碰到台灣值得被你驕傲地提起的日子。或許這樣的任性,便是讓我直至今日,也從來沒有想離開台灣去到哪兒的原因吧;以這點而言,埃及的男主角,和台灣的我,相差無幾呢。

第二部則是來自德國的《扮家家酒(Lule Love Lila)》,英文片名直接告訴妳:這是一部單戀劇。事實上也是的。

Lule與Lila是一對好朋友,合租在一間公寓,Lila有個兒子,也會喚Lule「媽媽」;在把兒子Puke送給Lila的現任男友之後,她們在家裡,把裝滿紙條的願望盒打開來,一張一張地念。舉凡開始穿胸罩這類小事,到想穿著白紗結婚,兩人各自的願望被彼此念了出來,一一達成;但其中也有著奇怪的氛圍,像是Lila穿上白紗與Lule合照時,說了「妳還是不夠像男生」……直到終於Lule念出了Lila最新寫的紙條:「想和孩子、男朋友住在一起,組成一個真正的家庭」,兩人的關係終於破裂。

左邊是Lila,右邊是Lule。這一幕簡直心酸到不行、啊不對,這整部都很心酸。

本來片子剛放下去的時候,我還想說,啊啊、是溫馨的女同志家庭物語嗎?畢竟第一句就是小男孩Puke衝向Lule大喊「Lule mama!」然後要她把太空船給他。結果不是,是虐死人的單戀故事。OK好。我很可以。

兩位女演員之間的情緒張力非常強,Lila從一開始的裝傻、到後來變得歉疚、最後選擇離開,Lule則是從與Puke開心玩著太空船、到途中發現紙條的驚愕與怨懟、到最後心碎地蜷縮在床上……整個情緒在最終太空船在兩人爭執下被撕開,彷彿也代表兩人的關係再也無法復原,Lila說「我會再做一台的。」但新的那一台,已經不是她和Lule一起的作品了,Lule也沒有好好做到跟Puke的約定:「保護好太空船」。短短16分鐘,兩人從相知相惜到決裂,僅是一個晚上的事;兩個女人間的情慾、愛恨、糾結、掙扎,就如同片名所揭示的,這一切都只是「扮家家酒」而已,何等諷刺。

整體而言並不是一部特別獨特的短片,但仍是一部讓人看完會隱隱心痛的作品。順帶一提,《扮家家酒》的導演是1994年生。嗯,看看我現在在幹麻。

第三部是我四部中最愛的,也是德國片,《不醉不歡Y世代(Y)》

主角蘿拉,在租片店打工、但有個中產階級的原生家庭,十分自我,雖然有著很多選擇,卻也因此丟失了生活的方向。她總是在喝酒、偶爾參加音樂會,跟陌生的女人做愛;同時她也有個「習慣」──在公車上偷別人的手機,看看那人的Snapchat裡的影片,假裝陌生人的人生屬於自己。直到她偷走了不知來自何方的難民薩菲的手機,看見裡頭的影片(觀眾只知道:裡頭充滿槍聲與哀號),她選擇把手機還給薩菲,並且跟她經歷了一場小小的冒險:在垃圾桶裡翻找堪食的材料(甚至帶走了一顆完整的美生菜),到某間房的閣樓喝酒抽菸聊天,薩菲說「I’m not gay」,但她倆還是擁抱、接吻、流淚──隔天早上,薩菲留下了紙條,寫著:「帶走人們的Snapchat,假裝他的人生屬於我。」那是昨晚蘿拉跟她說的話,然後,她發現所有的東西都被薩菲帶走了;蘿拉點了根菸,走到窗邊。劇終。

左邊是薩菲,右邊是蘿拉。雖然看不太清楚,但我非常喜歡蘿拉這位演員的眼睛。

除了主要劇情(蘿拉與薩菲)之外,我還非常喜歡這個額外的段落,是蘿拉難得回家見父母一趟,對於電視播報的難民議題進行的對話。大致是這樣:

拿著紅酒的父親看著電視,突然正色起來,說:「天啊,這些人真是太可憐了……我們應該做些什麼。」而蘿拉看著他,荒謬地笑了,說道:「是啊,他們真的很可憐,我們應該做些事情,但看看你自己──住在綠建築,坐在一張設計師製作的椅子上,喝著50歐元的紅酒?」話才剛落,蘿拉的母親就緊接著說:「那妳呢?妳又是什麼樣子?妳沒有尊嚴嗎?」而蘿拉則是這麼回應:「尊嚴?我看起來像是有任何值得驕傲的事物嗎?

短短幾句,我不敢說把整個世代的年輕人的想法講出來,但至少有打中的心。其後,蘿拉和薩菲的對話也觸動了我。薩菲問蘿拉能不能跟她講點德國的事情,但蘿拉只說:「德國爛死了。操他媽的德國!」而坐在旁邊的薩菲,卻是一臉問號地看著她,完全不能理解她厭惡德國的原因。整部電影裡,薩菲究竟來自何方,導演都沒有給予解答;不管蘿拉問了幾次,她都巧妙地避開了,最終也沒有留下任何訊息,便帶著蘿拉的財物揚長而去。但,想必她並不討厭德國,甚至覺得德國比她原本的國家好上太多了,也就因此更不能理解蘿拉對德國的厭倦、對人生的漫無目的吧。

因為光是活著就已相當艱難,要去應付生存本質上的困難已是一大課題,又怎會有餘裕去思考其他生活中的困擾。最終薩菲選擇把蘿拉的東西拿走,或許也是出自於報復的心態,不僅僅是想要「假裝人生屬於我」,更是要「讓妳體驗看看我一無所有的人生吧」。同一個世代、兩個陌生的年輕人,來自不同的國家、大相逕庭的生活,恐怕唯有真正坐下來喝酒、抽菸,正視彼此的困難與差異,才能真正理解對方的某個部分──但,他者或終究只是他者,一夜過後,仍要踏上各自的人生。

《不醉不歡Y世代》用半小時不到的篇幅,簡單而又巧妙地抽出族群與階級的視角,把現代德國青年處境濃縮挖了出來。好看,而且看完後勁好強啊!

最後一部是來自科索沃的《哈娃離家那麼遠(Home)》,是我的第二名(沒人在乎)。科索沃是個陌生的地方,我本來以為大概在俄羅斯附近,結果是在巴爾幹半島(糗)。順道為大家簡單科普,科索沃在2008年自主宣布從塞爾維亞獨立,在2010年時,聯合國國際法院承認這場獨立並不違反國際法,只是塞爾維亞至今仍主張科索沃是屬於塞爾維亞的自治省份而非國家;世界上也仍有許多國家並不認同科索沃的獨立,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便對此表示反對,而中(華民)國則承認它的地位,但科索沃本身似乎並不承認中(華民)國就是了……

科普完畢,以下是本片簡單的介紹:

根據科索沃的傳統(而非法律),家庭中只有男性可以繼承家產,女性必須結婚、進入夫家、無法分到財產,連參與討論的可能性都是零;哈娃身為一個女同志,至今尚未結婚、在餐廳洗碗維生,即使想透過打官司的方式分到一點財產,但訴訟曠日廢時,也並非法院會優先處理的法案,律師甚至建議她再和家庭成員談談。身為家中長子的哥哥,則在此時被託付了為她找丈夫的責任。她並不想結婚,偷偷來往的女友,則因為丈夫(註:劇中並未明確說明)的返家,難以再與她見面;哈娃因為未婚被趕出家門,暫居於姑姑家,姑姑所介紹的房東,卻是個對她性騷擾的男人。本以為回到家裡可以得到收留,反被大哥直接趕跑。帶著行李,她與女友見面,無法拋下兒子的女友,並不願意與她共行;吻別之後,未來的方向該往哪走,仍毫無頭緒……

左邊是哥哥。我也覺得哈娃的演員很漂亮,五官立體,眉宇之間的英氣和皺眉時的神情非常迷人。

結婚成家,大概是古今東西方同志永遠的痛,而女性在原生家庭中的地位又再低了一階,哈娃一方面既是身為性少數的弱勢,另一方面僅有低薪的藍領工作(或許跟科索沃當地的狀況也有關係),加上祖產分不到一毛錢,構成了多重的弱勢情境。事實上,哈娃整部片都還尚未「離家很遠」,但在處境與心境上,恐怕早已被這個「家」排除在外。

整部短片的基調相當「清冷」,有許多的鏡頭是獨拍哈娃一人,可能是在夜晚的公車站牌、或是一個人淋雨的背影,乃至於最後哈娃與女友吻別以後,她獨自站在鐵軌上望著女友離去。「獨自一人」的情緒,從影片的開頭大家庭中哈娃彷彿置身無人之地,再到她上班地點大家只是專心洗碗,或是她一個人與房東去看房子卻被性暗示,層層累積,直到最後爆炸。「如今真的只有一個人了」,在電影的最後,看著哈娃無奈而又悲哀、望向遠方的眼神,整個心就被揪起來了啊。一個極開放式的結局,究竟她會選擇去到哪裡?或者乾脆一死了之?……我還是傾向前者的。因為她始終執拗,卻又對自身處境坦然以對(對於女友不願與她一起離開,她只說了「我明白」……真的是哭出來),於此之後,或許能夠有新生的機會吧。

只是,這個社會真有她得以重新開始的所在嗎?

好的,以上四部就是我今(16)日觀賞的四部短片。起了個大早看電影,結果從頭被虐到尾,我真的是非常開心!而且看完這四部之後,我還放棄研討會行程,馬上轉往成品電影院看了中午場的《大佛普拉斯》

結果?當然又是繼續被虐得死去活來呀!

《大佛普拉斯》也相當好看,歡迎大家約我二刷哦!

--

--

吳夏
吳夏

Written by 吳夏

百合花叢中的小社畜,在遊戲業裡建構世界。讀文學,看動漫,玩遊戲,進劇場,流連影院。想不透該走往何方,於是寫寫東西,聊以自娛。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