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有圖片,皆取自2017台灣女性影展官網。另外,由於離初次看片已有一段時間,《女兵的中場戰事》台詞,僅為印象中的敘述,可能與實際台詞有差異。
女影在上週日(22)正式結束,第三篇筆記也拖延了一陣子,因為恰逢一些事務與課業的衝撞,雖然很想盡快提筆寫下,但還是拖到了現在。原先想讓兩部作品放在同一篇,不過《女兵的中場戰事》能寫得實在太多,就只好將兩篇獨立了。
最後看的兩場電影,一部是劇情片,一部是紀錄片,兩部都有各自沉重而壓抑的地方,整體而言並不是愉快輕鬆的觀影經驗。其實,整個女影看的四場裡頭,大概也就只有《必殺絕招愛上妳》真的是「娛樂」了,其他三場都像是在水裡,一時不察就會遭逢影片帶來的情緒,喘不過氣,然後滅頂。這之中又以《女兵的中場戰事》為當中之最,很難用一言兩語將它談完,我會盡我所能聊聊這部處處充斥暴力的電影。而另一部《咫尺天堂》,紀錄了到外地打工的十七歲中國少女的故事,由一個英國導演拍攝中國的殯葬業,觀點上也有其有趣之處,且讓我慢慢談來。
那麼,就先由《女兵的中場戰事》開始吧。
《女兵的中場戰事(The Stopover)》是由導演的同名小說作品改編而來。在映後兩位導演的QA影片裡,提及了本部片的拍攝,一方面希望藉此批判法國年輕人愈發強烈的好戰意識,另一方面也是要重新審視減壓計畫的執行,以及為數不少的女兵在軍隊中所遭受的種種歧視、不平等對待,甚至是暴力。整部作品壓抑而緊繃,情緒始終被掐在手裡,導演對於場景的調度、劇本描繪之細膩,是讓人不禁讚不絕口的作品;然而,卻又會因為電影裡無所不在的難受,而久久不能言語。總之,真的非常非常好看啊!希望台灣未來能有片商再次引進!
電影主軸環繞在法國駐阿富汗的軍隊,又以這支軍隊中少數的兩、三位女兵為舞台主角。他們隨著法國在阿富汗撤軍的政策離開戰場,因著政府的「減壓計畫」政策,整支軍隊被帶到了賽普勒斯,進行為期三天的減壓之旅;除了觀光與放鬆之外,也配合心理學家設計的種種課程,來緩解他們在戰爭時所受的衝擊與創傷。電影鋪展開這三天中他們所遇到的種種事情,例如與當地人、觀光客的衝突,軍隊當中同袍之間的爭執,對於戰事的不同認知,減壓治療的荒謬……如此種種,看似是為了讓他們回到法國後能夠正常適應日常生活,卻彷彿重新挖出了苦痛,又再製造了新的傷痕。
這是一部沒有明顯地展現暴力,卻無處不是暴力的電影。戰爭的暴力,軍隊同儕間的言語與肢體暴力,對於女兵乃至於女性的性別暴力,或者當地人與法國軍人彼此間互不相讓的暴力──本來以為在五星級飯店度假的軍隊,能夠在賽普勒斯的豔陽與海灘中療傷,實際上究竟帶來了什麼?心理治療師在士兵結束分享之後說,「你能夠說出來是很好的事。」而讓人不禁要問的是──這究竟是療傷,或是二次傷害?
就先從「減壓計畫」談起吧。這個計畫,是希望能夠透過VR重現戰爭現場,讓軍人們藉由訴說內心最過不去的戰場/事件,以此來回顧,讓「阿富汗發生的事留在阿富汗」。所有的軍人都要參與,由一位士兵上台訴說,其他的同袍則在底下聆聽;狀況較嚴重的士兵,事後也會被要求進行單獨的會談。然而觀眾從電影中看見的,卻是極為殘忍而痛苦的回憶──軍人不能拒絕回憶,即便痛苦不堪,還是得繼續說完事件的經過,並讓一旁的技師設定VR,把整個戰爭的場面重新回顧。於此同時,同樣的事件,不同的軍人亦有不一樣的想法,有人認同上司當下的指揮,有人覺得若是當下能做出別的決定,或許戰況將會不同,或許同袍就不會因此身亡。
坦白說,在看著電影裡幾場的減壓療程時,我有幾度痛苦到不忍直視,難以想像真正參與過減壓計畫的士兵們,究竟心中的感受是什麼。虛假的坦克、士兵、槍聲、雪景,層層疊疊出的實況,其實都是電腦運算出的場景;鮮血不是滾燙而黏稠的,只是一層紅色的陰影,可是真正留在那些士兵眼底的從來都不是這些「假象」。因為每日每夜擾人清夢的夢魘如此真實,在看著VR重現出的「戰況」,恐怕會更覺荒謬;經歷了這一切之後,又怎能單憑著重新敘述、回顧,「放下所有傷痛」就能簡單遺忘。或者也可以重新思考:我們真的應該遺忘這一切嗎?
又比如,在減壓療程中,士兵馬克斯說出了對於長官決策上的不滿,反而招來同袍的欺凌、挑釁。
女主角之一的奧羅爾所乘的裝甲車,就是在這個決策下被「放棄」的一群。作為朋友的另一位女主角瑪麗恩、及講出這些事的馬克斯,儘管當下不停要求長官掉頭回去救起奧羅爾及同車的士兵,仍然無濟於事;同時,掉頭也導致另一部裝甲車遭到敵軍攻擊,被反坦克火箭砲炸掉了半邊,一位士兵也因此戰死。
在戰場上的每個決定,都會影響整個軍隊的士氣與傷亡,對於同袍之死無能為力的軍人,也只能肩負著他們的生命,繼續走下去。在處理這些掙扎矛盾的情感時,《女兵的中場戰事》極其冷調而平淡,卻可以處處看出導演隱約地對於戰事的批判。
當然,其中也有對於傷痛不以為意的士兵(不過我已經忘記那個角色的名字了)。他在進行療程時,非常坦然地表示:「我並沒有任何問題。相反地,我希望快點再重回戰場。我想要拿起槍枝。」並且在女兵奧羅爾上台分享、因為身體不適而拒絕再講下去時,十分不耐地對台上嚷嚷:「拜託,像個男人吧!」
這其實也表現了,當中是有不少士兵,依然保持著高度的攻擊性,只是卸下了軍裝、敵人不再是「恐怖分子」之後,把這些攻擊轉向給了其他人──像是賽普勒斯當地人、觀光客,乃至於同屬一支軍隊的同袍。電影中亦有不少士兵們在飯店健身房做例行訓練的片段,其中就有一幕是他們因為小小的口角,而起了肢體衝突,甚至彼此暴打。「減壓計畫」似乎根本沒有讓他們「減壓」,反倒因為再現了戰爭,凸顯出了勇敢、陽剛與膽怯、弱小、陰柔的強烈對比,使得暴力潛藏在度假的歡愉之下,暗潮洶湧。
提及暴力,就要將視角轉向本片的第二個重點:性別暴力。
作為軍隊中的少數,瑪麗恩、奧羅爾始終是兩個不協調的身影。當她們踏上戰場,便被要求必須與男人無異,她們持槍征戰、勇敢殺敵,在遭逢劫難時要不動聲色,軍人沒有性別,只有敵我;然而,卸下了戰袍以後,軍人被重新賦予了性別,女兵、男兵的界線一刀劃開,血淋淋地展現出來,男人對女人的壓迫竟也因此變得理所當然。
除了前面簡單提過在減壓計畫被要求「像個男人」的例子之外,片中還有非常多的段落寫到對於女性的種種壓迫與暴力。例如男兵們不停談著要找女人「上了」,鎖定觀光客、當地人,以非常不尊重的方式談論她們的身體,或是說著要找誰的老婆上床;和賽普勒斯當地人共桌吃飯時,男兵不停抱怨著在部隊有多辛苦、勞累,而女兵相對輕鬆等等,但事實上他們的所從事的事情並無差異。較為輕微(但仍然不尊重)的則是賽普勒斯人跟兩位女主角分享表示,他們喜歡女兵勝於男兵,因為男兵總是在挑釁、找碴,而女兵看來似乎溫柔許多,可能也擅長做飯、治療,不會拿槍上戰場──女主角當下就笑了,因為這是天大的誤會,士兵就是士兵,同樣都要持槍上陣。可惜即便再怎麼強調男兵女兵間並無不同,對於男人而言,他們並不以為意,因為無論妳再怎麼努力、再如何勇猛,妳終究還是個女人。
當賽普勒斯的男子與女主角奧羅爾上床之後,問題則真正從檯面下爆發──男兵大聲質問,「你怎麼能睡了『我們的人』?」一句話道出他們最焦慮的事情:「所有物」被奪走了。不僅僅是「我們(法國軍人)」與「他們(賽普勒斯人)」的界線劃分開來,女兵也不再是獨立的個體,男兵們無處宣洩的控制慾使得她們被迫成為「男兵的人」,將女兵視作軍隊的所有物,不容他人侵占。
於是,本片的最大爆點,就在這場爭執之後發生。
開著吉普車準備回到飯店(其實他們並不能擅自外出,是違反規定的)的一行人(三男三女,除了兩位女主角外還有一位女軍醫芬妮),因為撞到山羊而突然停下車子。處理山羊屍體的男兵A遲遲未歸,軍醫芬妮便提出要下車去找她;兩人許久未回來,於是奧羅爾跟瑪麗恩也下車尋人,卻發現芬妮在森林裡遭到男兵性侵,後來追來的男兵B則威脅奧羅爾不能說出去,用「妳不是很勇敢嗎?」這類話語挑釁,直到最後瑪麗恩奪取男兵B的小刀架在脖子上威脅他放手。男兵二人倉皇逃離森林,並把三個女人扔在林裡,直接駕車離開。
於此之前,導演運用許多鏡頭,表現出似乎賽普勒斯的男人才對女兵帶有不懷好意的念頭,例如在賽普勒斯人的車上拍出一枝長槍,或是拍出他們對女兵的調戲、騷擾等等;因此在森林一景時,我其實擔憂害怕的是賽普勒斯人將會對她們不利。然而,最終真正施加暴力在女兵們身上的,竟終究還是一同出生入死過的同袍。
在森林一景之後,三名女兵走出森林,沿著公路,一路走回了飯店。在並肩行走的時候,她們仍然保持著穩定而齊一的步伐,彷彿性暴力從未給予她們傷害。「我會找到方式對付他們。」一語說得非常堅定,策展人羅珮嘉在映後時認為這是一個相當女性主義的展現,因為表明了女性的意志與力量,也打破了對於受害者的單一想像;儘管如此,我在感受到三人的強悍之時,終究還是認為這帶有一絲殘忍的。
他們(男兵們)始終在找尋一個假想敵,只是最後找上了我們。 ──奧羅爾
卸下戰袍之後,能夠攻擊的對象消失了,遠在阿富汗的敵軍也再與他們無關;那又該如何消解無盡的攻擊欲望?於是,他者(賽普勒斯人、觀光客、怯懦陰柔的同袍,以及女兵們)成為攻擊指向的目標,並且在最終,最惡意而直接的暴力,施加在了他們認定最無力回擊的女性。
重新回想整段的劇情仍然覺得痛苦,尤其森林整段的拍攝相當晦暗、沉重,喘不過氣的運鏡與配樂,使人難以擺脫電影帶來的陰霾。縱使森林之後的場景,便是賽普勒斯陽光明媚的風光,卻還是帶著滿滿的憂愁。最後一天,軍官對他們說:「希望你們將所有發生在這裡的事情,留在此地就好,回到法國,回到日常生活,就忘了這一切吧。」我總覺得這句話,在在透露了軍方對軍人的不負責任,只想盡可能地逼迫他們放下傷痛,卻從未正視過傷痛真正的模樣。
從飯店離開前往機場的巴士上,軍人們開始高聲唱起軍歌(希望有人可以跟我說那首歌的名字),他們就要回家了,但回家的路途,卻仍漫漫無光。
奧羅爾對瑪麗恩說,她決定要離開軍隊了:「我已經不能再相信這一切。」瑪麗恩回應道:「但妳也只會這個了啊,妳還能幹麻?」
奧羅爾說:「總會知道的。」
出生在軍營城市的她們,為了獨立自主與自由而加入軍隊,卻發現軍隊只有更壓迫的生活,甚至處處充滿危機;與社會脫節的職業,也使得她們在最終選擇離開的當下,對未來也是徬徨不安。
電影的最後,班機落地,奧羅爾行經班機表前,凝望了許久。
如若離開真能夠帶來改變,再難的關卡,也會咬牙突破。
寫得有些雜亂無章,但我十分喜歡這部片。滿分10分的話,給它9.8分,扣掉的0.2,是因為真的看得太痛苦太痛苦了。
無論在於戰爭的荒唐、愚蠢與無用,或是士兵們對自身苦難的無力面對,在戰場上發生的一切都難以挽回,深深烙印在腦海中、不可抹滅的傷痕,還有那如影隨形的暴力,兩位導演用極其細膩的拍攝、劇情,配上兩位女主角阿麗安‧拉蓓(Ariane Labed)、法國女歌手SOKO(Stéphanie Sokolinski)精湛的演出,把整部片的力道全都打在觀眾身上。
如此美好的觀影經驗,真的難得一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