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有圖片,未特別標明者皆取自台北金馬影展官方網站。
24日看完了《幸福路上》,既是金馬影展的閉幕片,也是我今年金馬的最後一部。用這齣動畫長片作為收尾,實在是個很不錯的結束,1月4日就會正式上映院線,在聊到感想之前,先與大家誠摯地推薦。此外本週也幸運抽到了《血觀音》的貴賓場票券,這篇文章會順帶聊聊,本片已經上映,亦是我相當推薦的作品,有餘裕的各位務必要進電影院觀看。
除了已經在臉書上分享過的《BPM》之外(本篇不另談),最後這兩週還看了《你找什麼?》跟《刀背藏身》。整體來說,今年金馬影展的觀影體驗很不錯,雖然有幾部(比如說《BPM》……)的位置實在是讓人扼腕,但電影本身的好已經蓋過對於位置的懊惱,所以也沒什麼好說的啦。
事不宜遲,現在就來談談這幾部片吧。
《你找什麼?》是一部紀錄片,恰到好處的60分鐘片長,不僅透過訪談拉出想探討的主題,背後更有導演自身的反思與涉入,相較於純粹旁觀的紀錄片,能夠看見導演自身所想,還算挺有趣的嘗試。
討論的議題環繞著時下正夯的「交友軟體」,在科技日益發達的今日,不再必然需要靠著擦肩而過的眼神交流、公園裡的摸索試探來尋找「同類」的此時,男同志們又如何看待交友軟體的使用?除此之外,也一併帶出了男同志社群中對於約炮、用藥、情感關係的想像。訪問超過六十位的男同志、橫跨多年的紀錄,當中有些人終於「穩定」下來,也有人與訪談時的伴侶分手;在歲月的打磨下,有人仍在「尋找」,有人業已得到心中摯愛。
作為一個社群的外人,透過這部紀錄片往裡頭看,有種「長知識」的感受;也因為畢竟不是圈內人,有滿多地方儘管能跟著其他觀眾一起笑出聲,到頭來還是像在看別人的故事。不過,作為一部紀錄片,《你找什麼?》既不沉悶,也不流於說教,訪談者個性皆異,紀錄片的材料相當飽滿,雖有導演的自我反思,但也留給觀者充分的空間自己回頭思考影片所拋出的問題——感情世界裡,你究竟在找什麼?交友軟體的誕生,是讓感情變得更容易發酵,或反而拉遠了彼此的距離?⋯⋯整體來說,是部精簡的作品,可惜也正因為精簡,力道反而沒有想像中的足夠,期待導演未來發展長片的潛力。
幾年前看了《師父》,徹底愛上徐浩峰,輾轉才知原來《一代宗師》他也有份;而作為一個練家子導演,關於他的傳聞也不少,像是會以輕功從教室飛出去之類的,徐浩峰本身儼然就是武林江湖。《刀背藏身》這回的主軸是在「長城會戰」中殺遍日人的二十九軍「長城刀法(破峰八刀)」,舞台則縮在一個遺世獨立的小村落裡,環繞著刀法,牽扯出人們的愛恨情仇。
劇情基本上環繞在孔家三人、沈飛雪及其妻鬫智慧身上,除此之外亦有雜貨商身旁的日裔女子久美作為一條支線。在這之中,有情義、有復仇、有真較量、也有假比試,武林間的名譽,在大時代的混亂下彷彿變得不值一提,是可以被「喬」出來的、可以騙來也可以苟且地拿走。即便是真的江湖中人,武功再怎麼高強,時代洪流一捲,沒人可以逃得掉。於是,怎麼躲、怎麼藏,如何不讓鋒芒畢露,就成了最重要的事。《刀背藏身》之精華或許便是這一「藏」字,想活著,就得處處藏好,藏著自己的慾望、情緒、野心,藏到最後一刻才能把刀亮出來,否則先掉的恐怕會是自己的頭。所以孔鼎義藏著愛意,想將仁義貫徹始終;假沈飛雪藏著身分與名氣,只求安穩度日;久美藏著情緒,只為達成最後一刻的復仇……似乎藏著就能走到最後,但直至片尾,又有誰真的圓滿了呢?
《刀背藏身》仍有強烈的徐浩峰風格,尤其武打片段的乾淨俐落,讓人看了直叫好;配樂全用電子、搖滾樂,搭上抗戰的時代氛圍,也不知該謂出格還是出戲(我個人傾向前者啦)。除此之外,劇中三位女性:青青、慧姐、久美,風情十足,各自面對武林江湖時的態度更是一絕,比起男人們更有魅力(坦白說我覺得徐浩峰筆下男角色都挺像)。只可惜我認為劇情上不如《師父》的簡練,在看過原作小說後更覺得有滿多添加的橋段可能並非必須。
整體來說尚屬佳作,可惜抽籤沒中,哭。
起初對於金馬影展選動畫片做閉幕滿訝異的,實際進了電影院,便覺得以《幸福路上》作為一個句點,確實可說是功德圓滿。
本片講述海歸(而未歸)的林淑琪從小到大的生命史,以阿嬤的逝世作為起頭,用小琪的眼睛,帶出三十年來台灣社會環境的變遷,和身處其中的青年焦慮。動畫片的形式,使得牽涉到小琪內心事件的片段,能夠用極其魔幻非現實的呈現,比起拍成真人電影更有味道。看這部片我很誇張的哭了整場,一方面是焦慮值滿點,有些大家笑出聲的片段(像是小琪因為吳鳳神話而開始害怕阿嬤)我只覺得好慘,為什麼大家會想笑;另一方面是,「阿嬤」的形象實在太強,只要看到阿嬤講話,就讓我想到自己的阿嬤跟外婆。
未曾經歷那段歷史的我們,會看見當時「禁說方言」的政策,如何影響孩子及他的家人;美援帶給台灣的經濟起飛,還有美軍留下的孩子(也就是小琪的摯友,莊貝蒂);因為課本裡教了吳鳳的故事,而變得害怕身為原住民的奶奶;白色恐怖時期,讀了一本書(其實就是《台灣人四百年史》,片中還很清楚地寫出書名)而被刑求、避逃海外的表哥;解嚴後,自由思潮的襲來,讓小琪毅然決然轉到文組,也跟著踏上了街頭。畢業之後的她,找了一份可以謀生的工作,擔起養家的責任,卻愈發不知道自己的模樣;幸運地得到赴美的機會,在那裡與丈夫相識相戀,但對「幸福」更加迷惘……
《幸福路上》的行銷宣傳以「你成為理想中的大人了嗎?」當作主題,如果真的認為這部電影只看得出失落的夢想、對未來的徬徨,實在太小看它了;畢竟,在「成為理想中的大人」背後,你非但沒有達到這個目標,這個社會也還未成為足夠好的所在。看《幸福路上》的當天,恰巧是勞基法修法在委員會嘗試闖關的當天,大概也因為這樣,在觀看時我很難單純只看小琪的生命史,而花更多的時間去咀嚼其中呈現的台灣近代史。縱使走過了小琪經歷的那些歲月,台灣似乎還是老樣子,而仍要面對未知將來的我輩,又該用什麼心情看待接下來的種種困難?
這大概就是《幸福路上》厲害的地方──因著個人與所處社會的不可分割,而創造了多元的觀看角度,不論怎麼看,你都能將這樣的感受反映回自身。講的既是林淑琪個人的憂鬱,也是整個台灣三十年來的焦慮;既是談1970年代,如今已是社會中堅份子的一輩,也能從中見得1990年代,正要邁出第一步的我們。看似回望過去,實則以此展望未來,即便未來可能籠罩黑暗,踏在這片鍾愛的土地上,或許就能得到一些力量,就像蔡依林在同名主題曲中唱的:「也許幸福不過是種自如/是一段路/不必通往何處」。
或者搞不好還更絕望,也未可知。畢竟,就像阿嬤在片尾說:「幸福不是永遠的。」我們所能掌握的,終究只有當下的每分每秒而已吧。
到底還能對這部片講什麼?網路上影評這麼多,Ptt Movie版搜「血觀音」搜下去少說也有個三五十篇,我哪根蔥?
因緣際會有了貴賓票,坐在二排中間仰頭看了整部,不只身體很累,心也很累。周末回家我媽問說:「《血觀音》不是恐怖片嗎?」我本來想解釋,轉念一想,確實滿恐怖的。這個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就是愛,愛的背後隨之而來的就是控制;而《血觀音》用官商勾結與白手套的故事當作舞台,繞來繞去,家人、朋友、「戀人」,談的終究不脫這個愛字。
其實《血觀音》是很八點檔的,可能也是因為這樣,看到滿多認為本片敘事破碎、鋪張做作、過度刻意的負評;不過,從小看《台灣變色龍》、《藍色水玲瓏》跟《玫瑰瞳鈴眼》長大的我,倒是覺得整部片的調性都非常親切。披著誇張矯作的皮,其實強化了整部片的荒謬與駭人;內裡則偷藏了不少影射,可以說是集結了台灣解嚴後諸多社會案件、官商勾結、政治醜聞之大成,若是對戰後政治史有瞭解的朋友,不少編排大概會讓你不寒而慄(我是事後才搜尋的菜菜子),更著實佩服楊雅喆導演在資料蒐集下的功夫。
當然,沒有背景知識也無礙於觀賞這部片的心情,像我就是進去被嚇傻的那種,事後再去挖掘的感覺,也是挺好。比較可惜的是,因為資訊量實在太大太多,很難即時梳理(這方面我猜可能也跟剪接有關);加以第二排觀影品質實在不太好,在不停被塞東西進腦袋的同時,有很多細微之處沒辦法好好掌握。所以很需要二刷,嗯。
點到為止,大家自己去看電影。
這部片從影展閉幕寫到金馬獎閉幕,真的是慢吞吞。老實說我自己對於《血觀音》得最佳影片還有點驚訝,綜合各種劇情編排、敘事手法、攝影技巧等等,我其實還是更喜歡《大佛普拉斯》一些。不過這兩部片都相當精彩,擺在一塊看更有不同的韻味,推薦還沒進場看的朋友,千萬要買票看一波。
另外,《相愛相親》的摃龜也讓人相當遺憾。聽說是部小品但極好的作品,作為張艾嘉半個腦粉我已經決定要趕在下片前去看啦,歡迎大家一起跟上。
《嘉年華》也因最佳導演獎中選而得以在台免抽籤上映,探討少女受性侵害的作品,導演文晏在獲獎後的致詞也相當動人,明年可別忘了撥空看電影。
就這樣。